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

連橫勸告連家後代,絕對不要當台灣人! 並且批評台灣青年,毫無生氣全無信義!

連橫勸告連家後代,絕對不要當台灣人!
並且批評台灣青年,毫無生氣全無信義!
連橫籲子莫當台灣人,慶幸連震東早赴中國,
可見連家四代親中賣台,背骨行徑似有遺傳!
自由報導:連戰去北京觀看中國九三大閱兵,台大退休教授吳密察引述牠祖父連橫文集指出,連橫當年就希望兒子連震東不要當台灣人,更慶幸兒子早赴中國,他自己則終於在1934年7月離台,前往上海定居。
吳密察日前在臉書發文指出,台灣在這百年來,就有連橫一家四代人徘徊不去,甚至帶給我們不小的負擔;不只戰後受教育的世代,要在課本讀到連橫的文章,要不是「與荷蘭守將書」,就是「台灣通史序」。他表示,既然連橫的文章都被編進教科書,就再抄他其他的文章給大家瀏覽吧。

吳密察說明,連橫於1930年3月在報紙上撰文為日本殖民政府的鴉片政策開脫,因此遭受「櫟社」、「台灣文化協會」的批判與疏遠,讓連橫覺得「無趣」,甚至想要離台赴中。因此在1931年起撰寫家書給身在中國的連震東;這些家書透漏了連橫「急欲離開台灣」、「不願當台灣人」的心情;直到1934年7月,連橫終於「得償30年來之夙願」,離開台灣到上海去當中國人了。以下是吳之引述:
1931年8月14日述及,「將來如得歸國編修國史,尤為余之大望」、「俟一二年後如得移家南京,則余亦可在此辦事矣。」
1931年9月4日再次提及赴中之願,「我家能得歸去,寄居南京,是余之望。」
1931年9月9日提醒連震東不能返台,「不可稍存歸來之心,此間已無光明之路」、「以余觀之,實不可一日居之矣。」
1931年11月25日再強調,「台灣實不可居,余意俟汝位置定著之後,余則獨往南京覓一安身之地。」
1932年1月11日提及,不願連震東是台灣人,並大罵在台的年輕人毫無生氣。「震東,吾不欲汝為台灣人,尤不欲汝為一平凡之人。此間青年毫無生氣,……墬落如此,可憐可憫。」
1932年4月5日自嘆在台不如意,「余居此間,視之愈厭。四百萬人之中,幾於無一可語,生計既絀,信義全無,可痛可憫。」
1932年7月18日在次表明想遷居中國,「余自三十年來,則欲移家中國。」
1932年7年26日盼子能安排赴中事宜,「余亦欲汝報恩於中國也。汝可請教先生國籍之問題,此時如能辦理甚好,或稍待機會乃為之。」、「余自三十年來,則抱歸國之志。」
1932年7年29日再次抱怨台灣,「此數月來,不時煩悶,輒作歸國之計,則為環境之所迫,台灣無望,台之青年更無望。此等小天地,豈容我輩飛躍哉!」
1932年8月28日表示,希望等連震東收入穩定後再移居中國,「歸國之計,籌之已久而未得實行。」、「然處此環境,心思抑鬱,幾欲發病,幸余能自排解。台灣經濟日窮,文化日落,實不可居。余意俟汝基礎較固、收入較多,乃可移家,而汝母見余如此,以此間既無事可為,不如暫赴滬上。」
1932年9月3日請連震東能幫他在南京或北平大學的圖書館謀求一職,「余現無他求,如於南京或北平大圖書館供職其中,專心著作,必有可觀。」
1932年12月9日慶幸連震東早已前往中國,「台南經濟日困,人心愈險,道義淪亡,文化衰退,實不可居,幸汝早出門,效力祖國。」
1932年12月14日,再次替連震東慶幸,「汝母……以汝已為中國人,而服中國衣冠,蓋以慰余之宿望也。」
終於在1933年1月23日,表示已準備好要前往中國了,「台灣已不可居,讀書之外毫無趣味。余本擬清明後赴滬,而汝母以時局不靖,急欲啟行。」
文章連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hoto.php?fbid=639819149494612&set=a.289995687810295.1073741833.100003995999144&type=1&theater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