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

慈濟是莫拉克風災最大的贏家

【慈濟是莫拉克風災最大的贏家】文:林津如(本文歡迎轉載轉寄)
【前言】慈濟左手拿著大眾的捐款,右手拿著政府的補助款,利用政府免費提供的50公頃土地去蓋慈濟大愛屋,房子蓋好以後,土地是慈濟的,房子是慈濟的,街名是慈濟的,村名也是慈濟的,慈濟變成了災民的主人,災民變成了被慈濟擺佈的道具,凡事都不能自己做主,還強迫災民要吃菜、不殺生、看大愛石、不抽煙、不吃檳榔....,違者就要罰錢,甚至還要在教堂擺靜思語、看證嚴的錄影帶....慈濟似乎是想利用大愛村,學習如何統治證嚴心目中的理想國度....
【本文】八八風災半年後,莫拉克風災的原住民災民開始搬入慈濟大愛屋了,在二月十一日的入厝儀式中,我聽到原住民朋友的八部合音,聲音一樣充滿能量,但卻無法再聽下去,眼中含著淚水,我離開了儀式現場。
八八風災後,那瑪夏鄉南沙魯村消失了,新建了國際級的「慈濟大愛園區」,彷彿像個動物園般,善心的人們「圈養」著離開原生環境的「災民」,而後,這些在山上自在舒展的生命,很難再以自己的方式傳承文化,因為他們將開始為觀光客而表演。
在過去,南沙魯村有自己的村名,有自己的土地,人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,自由自在的呼吸、過生活,然而在杉林,他們失去了自己的名字、自己的語言,他們的村名變成「慈濟大愛園區」(對照一下「九族文化園區」),這裡的主人就是慈濟,村民變成了被慈濟擺佈的道具,村民的面貌模糊,他們要不是穿上慈濟的志工服,就是要穿上傳統服為長官表演,凡事都不能自己做主,只因為他們住進了新的屋子,屋子的提供者叫做慈濟,他們必須符合主人的想像:他們無法自立、他們需要被教化、被約束,在未來,他們永遠都會變成「慈濟人」。
這半年來,馬英九政府與楊秋興縣長做了什麼重建的工作?沒有,唯一的動作就是把災民BOT給慈濟,從此之後,族人不再擁有自己,也不再有權利擁有自己的土地,也不再擁有任何的發言權,政府把土地撥給了慈濟,而不是撥給失去土地的災民,政府把金錢撥給了慈濟,而不是撥給災民,社會把善款捐給慈濟,而不是捐給災民,讓慈濟變成災民的主人,主人被決定好了之後,災民的房子被分配好了,災民的工作也被安排好了,大家都不能有異議,只要有任何的意見,都會被慈濟指責為「少數搗蛋者」。
在災後重建中,慈濟有六贏:第一贏:以風災之名,從政府和大眾手中募得上百億的資金,第二贏:免費取得由政府所提供的杉林五十公頃土地,第三贏:打造自己眼中理想又完美的大愛村,第四贏:獲得國際響亮善名,第五贏:把失去家園,只能入住「園區」,無處遁逃的災民變成「順民」和「慈濟人」,第六贏:假借多元文化之名,把小教堂蓋在園區的最邊角,而後以十倍大的空間,在大愛園區蓋慈濟的靜思堂。
災民呢?原住民災民失去了自己的親人,失去了自己的家園,失去了自己的村莊,他們遭受這麼多的苦難,勉強配得一間免費的屋子,算是唯一的希望。但是,他們未曾預料到,未來要失去更多:地是慈濟的,屋子是慈濟的,語言是慈濟的,文化是慈濟的,人最後也都要變成慈濟人,為未來的國際觀光客而表演,在慈濟的園區中,談什麼原住民文化?住屋的空間與形式都被慈濟決定了,到處充斥著要災民感恩慈濟的文化語言,街道貼滿大愛用語,在教堂中唱《普天三無》,原住民的文化只淪為點綴,當文化的主體不能自己做主,文化如何多元呢?原住民文化如何重建呢?
這一場風災,慈濟成了最大的贏家,但請問:慈濟是以救濟災民的名義募款,捐款人可有賦與慈濟要教化災民的任務?慈濟卻利用大眾的捐款,利用政府提供的土地,在杉林蓋比教堂大十倍的宏偉靜思堂?
蓋園區的人雖然愛講生態與多元,但他們並不真的懂大自然,也不懂得如何尊重不同的文化,在大愛園區中,八部合音只為政府官員、慈濟人及觀光客而唱,但我卻聽見族人的哀傷與無法言說的憤怒,為什麼受災的族人不可以擁有自己的土地?為什麼我們不能夠用自己的方式重建?為什麼要在這裡被外人(像動物般)觀看?何時我們才可以為自己的族人而唱?慈濟誤把災後重建簡化為「慈濟大愛園區」建設,慈濟文化遊說成為災民文化重建的主軸,入住的災民將成為國際觀光重點,這其中,慈濟人完全看不見原住民族人無法言說的文化苦悶,這為原住民文化所帶來的浩劫,絕對遠比莫拉克颱風更為猛烈。
文章連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hoto.php?fbid=633280550148472&set=a.289995687810295.1073741833.100003995999144&type=1&theater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